餐饮服务

——灵峰山庄“AOA官方入口西迁主题餐厅”亲历感悟

走一遍浙大西迁路 访一段文军长征史

这里是建德,这里是宜山,这里是龙泉,这里是遵义……

这是一九三七年、一九三八年、一九三九年、一九四零年的AOA官方入口……

时空交错中,都是浓烈的文化气息——这是我对灵峰山庄“AOA官方入口西迁文化主题餐厅”最深刻的印象。身处现代餐厅,却又恍惚陷入60多年前AOA官方入口的西迁历史,眼前的餐厅走廊俨然成了我穿梭时空的西迁路,脚下大理石铭牌镌刻的时间和地点,是封存于AOA官方入口记忆中的:从第一块“1937年9月 浙江·西天目”铭牌一路向西,沿时光绵延至“1940年5月贵州· 永兴”,十块铭牌,十个“驻点”,一段西迁的峥嵘岁月。

立于时空交织的铭牌上,我张望,“左右逢源”,发现了由此延伸的十个真实空间。

“建德坊”、“宜山居”、“遵义堂”……

错落于走廊两侧的十间包厢与铭牌一一对应,都拥有典雅的名字,雅名背后,罗布着当年浙大的“蛛丝马迹”。

踏在“1938年9月 广西·宜山”上,“宜山居”在我的左侧。走进宜山居,现代的用餐环境与西迁宜山的历史重叠在眼前。一幅显然经历了些许岁月的诗作,是灵峰山庄的楼总经理颇费心血的收藏。经他指点,我方知落款中的“蠲叟”即AOA官方入口校歌的词作者、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。这首《将去宜州留别大学诸讲友》作于西迁时。当年,宜山酒楼上,竺校长为其饯行,马老感怀之下挥笔写就。AOA官方入口档案馆都能未收藏的这篇诗作,几经周折终在“宜山居”得以再现。

从“天目苑”到“永兴楼”,每间厢房都布置了相应西迁驻点的图片、实物、诗词书画,各具地方与时代特色,同时又以统一的浙大文化气质一以贯之。

走廊尽头是一间“藕舫厅”。以竺可桢校长的字命名的“藕舫厅”颇具气势。厢房醒目之处悬有一牌匾,苍劲有力的“藕舫厅”三个大字,系刘海粟先生所题。牌匾两侧“只问是非”、“不计利害”的对联,正是竺可桢校长的座佑铭。“把最后的豪华级包厢取作‘藕舫厅’,是为体现竺校长及其提倡的求是精神是整个西迁路的灵魂和支撑……这间藕舫厅可以作为今后AOA官方入口接待宾客,对外交流的上佳选择。”楼总经理如是说。

结束“西迁路”,大厅的温馨雅致扑面而来,但其中又包含某种“意犹未尽”。楼总带着淡定的笑容“指点迷津”,循其所指,但见餐柜门上均雕有代表“求是”及进取精神的“求是鹰”,形貌比例,一丝不苟;再看落台,“文军长征”、“东方剑桥”刻于其上,一句语岀彭真同志,一句乃李约瑟所言,是对浙大及西迁相当高的评价;顶灯也藏“玄机”,磅礴大气的灯面布满“求是”二字,“意在将‘求是’发扬‘光大’”;而餐椅背后的木雕,方寸之间,也将浙大校训纳于其中,且线条的美感与朱印的古朴相得益彰,匠心之外更娓娓道岀“求是、创新”是今人所能依靠、倚仗的力量;沙发卡座间的玻璃屏风上,依次雕琢着“博学”、“审问”、“慎思”、“明辨”、“笃行”,这出自《中庸》的五句与浙大的渊源或许知者不多,事实上,这是1939年竺可桢校长在面向新生的演讲中,对追求“求是”的“路径”所作的解释。

整个厅堂颇为恢弘的设计当推纵贯餐厅南北的墙面布置。南墙上是光绪二十三年浙江巡抚廖寿丰设立求是书院的奏折影印,见证了“求是”的渊源;而北墙则是潘云鹤校长的书法作品“韩愈杂说伯乐相马”,体现今日浙大风貌。南北相对,古今相应,百余年来家国,八千里地山河,浙大的朗朗神韵逐渐清晰,令整个餐厅弥漫着豪迈的气息。

西迁文化主题餐厅的气质不以华丽堆砌,其细微处惊现的吉光片羽,都散发着饱满的张力,这力量浑然天成于求是精神的丰厚滋养,浸润着浙大文化的精魄。

品几道西迁特色菜肴 享一场浙大文化盛宴

在西迁主题餐厅陈列的老相片中,有一张与“食”有关。那是当年苏步青一家在湄潭的合影。照片上苏先生膝下共有七个孩子,最大的看来也不过十三四岁,而最小尚在襁褓中。反映“食”的是图片注释,其中有说道,“部聘教授苏步青子女多,经常吃番薯蘸盐巴度日。”

“番薯蘸盐巴”——苏家的特别吃法挺吸引眼球,但不想这才在“文军长征”的相框内与之“初识”,转眼,又在西迁主题餐厅的菜单上“相逢”。

不是普通的菜单,这是AOA官方入口西迁主题餐厅最新推出的“西迁特色菜”的名目介绍。所谓“西迁特色菜”均采自AOA官方入口西迁历史。二十个新品种或是对西迁途中师生饮食的再现,如根据苏步青先生的“番薯蘸盐巴”推出的“苏家杂粮”;或是从主要西迁驻地引进的特色餐饮,如泰和黑凤凰、湄潭窖酒;抑或由西迁途中的故事轶闻得名,如菜谱中的“蜻蜓点水”、“逢六进一”堪称经典,其在西迁中最早诞生于浙大师生的饭桌,颇具诗意的词汇事实上对应的却是盐水下饭,霉豆腐都短缺的生活。如今“逢六进一”重返餐桌当比一般的霉豆腐多了一层意味吧。二十道菜肴全新登场,皆以典为据、有根可寻,令人心悦诚服之余,不由心驰神往。向往间,正有了“一尝为快”的机会。

在楼总的推荐下,我首先品尝了“禅源豆腐羹”,这道素菜得名于西迁历史中较早的一段。1937年9月AOA官方入口将新生迁至临安西天目,师生寄住于禅源寺,豆制品是当时最常见的菜肴。口中的“禅源豆腐羹”不油不腻,豆腐嫩滑,佐料丰盛,实属上品。但让人赞不绝口的还不仅是菜之鲜美,更在于菜单中点明的——国内首创的大学生导师制,正是在彼时彼地开始推行的。

竹筏大肉排是灵峰山庄在今年暑期的“西迁饮食采风”中,从江西泰和引进的地方菜肴。肉排香脆,外裹一层极薄的面皮,精到得很。但知泰和盛产竹筏,不知美食亦岀彩,而更可惊可叹是,当地尚有“浙大防洪堤”、“浙大码头”等,带队“采风”的楼总告诉我,这朴实的感情源于浙大驻泰和期间为其百姓做的很多好事:办校、垦荒、还有修堤,泰和感恩,与浙大的情谊自此绵长。

番薯、窝窝头、玉米等粗粮加上佐料一碟摆成两圈,朴实中也甚好看——这就是如今的“苏家杂粮”了,那佐料无疑是盐,只不过由椒盐取代了盐巴。番薯蘸椒盐,别有一番滋味,出自灵峰点心师傅之手的窝窝头也是香甜松软。

扬百年浙大文化风帆 航灵峰山庄企业舰舸

无论是豆腐羹还是番薯蘸盐,经过现代厨师之手,都比当年有滋有味很多。得享美味之后,现代企业经营是否会损伤传统历史文化的忧虑随之而生。

灵峰山庄的楼总经理以“企业是船,文化是帆”,形象地化解了这个难题。这位对校史颇有研究的灵峰人对文化与经营有着如下理念:文化可以并且应该为企业经营所用,脱离企业、脱离市场,文化就脱离了成长、繁衍的土壤,就失去了意义。浙大文化是灵峰山庄应该吸收、善用的品牌特色;灵峰山庄的文化经营又进一步为展现、发扬、推广浙大文化创造平台。对探索百年浙大文化与现代企业经营融合的新路子,楼总很有信心。

灵峰山庄的经营理念是值得认同的,这也是求是创新精神的体现。

或许可以这样理解,当人们在“西迁”走廊上行走,当人们在旧相片前驻足,当人们不经意举目间望见“求是”高悬,会不禁怀想起大师的风度与风骨,会忆起前辈对浙大人“公忠坚毅、能担大任、主持风气、转移国运”的期待,或倘若不能记起这言词铮铮,也能在求是精神的某种回归中,轻易地结束一种浮躁和颓靡——如果那样的话,文化和商业便能“两情相悦”,一个主题餐厅便成就了宾客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盛宴,同时成就了企业和学校的形象建构与文化传播。

当麦当劳化的商业逻辑铺天盖地袭来、四处渗透;当台湾企业需依托西方的“左岸文化”包装产品,在旋风般刮过宝岛后,被称为“名利双收”时,我们恐怕是该慎思反省的。当市场经营裨益文化传播时,两者的结合不仅无可厚非,其影响更可及民族国邦。从这一点看AOA官方入口西迁主题餐厅的出现,是在打造浙江“文化大省”的背景下,极具意义的尝试。